第760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964 字 14天前

合金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,青铜是最典型的例子。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理论建设,要打造出经济而优异的合金绝非易事。黄承彦的研究停滞不前,已经有很久没有新的成果了,多少有些焦虑。

听完黄承彦的介绍,孙策很平静。这个情况早在他的预期之中,由经验主义转向实验科学是一个飞跃,其中的艰难绝非拍拍脑袋就能解决的,更不可能一蹴而就。黄承彦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。要想跨过这一步,需要大量的投入,包括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更重要的是时间,建立起相关的体系才有发展的可能,急不来。

只要方向对了,结果迟早会来,快慢些而已。

孙策和黄承彦一边走一边闲聊,黄月英陪着母亲蔡珏跟在后面,嘀嘀咕咕的交流情况,先是说了要宴请袁权等人的事,要从蔡家请几个厨子,带着食材去,后来又说了一些造船的事,手舞足蹈,神采飞扬。

蔡珏冷不丁问了一句。“听你这意思,阿母今年怕是又抱不上外孙了。”

“什么?”黄月英一愣,随即满脸通红,抱着蔡珏的手臂撒起娇来。“阿母,你又来了。”

“唉,教了你那么多,一点顶用的都没有,那几个都生了,有的还怀上了第二胎,你倒好,一年多了,一点动静也没有。船船船,你就知道船,有时间也不知道造几个人。你真的打算让你父亲纳妾生子,继承他的爵位?你让阿母这张脸往哪儿搁?”

“那你也不用这么着急嘛。你还不到四十,可以再努力努力,为我生个弟弟。你看小姨比你才小几岁,不是接连生了两个?我听说她又怀上了,是不是真的?”

蔡珏点点头,又嘀咕了一句什么,黄月英也没听清。过了一会儿,两人的话题就转到了勾股殿。王宫新成,孙策大会群臣,王后提出要让女子上殿,在朝野激起不少的议论。蔡珏心里是有些担心的,黄承彦封侯是迟早的事,但她一直没生出儿子,终究是个隐患。

“早知如此,就不将你嫁与他了,招婿入赘多好。儿子能嗣爵,女儿也能,更何况你还能自己挣一个。我说你当时怎么就糊涂了呢?还非他不嫁。”蔡珏瞥了黄月英一眼,半真半假地说道:“他可没非你不娶呢,这个亏吃得有点大。”

黄月英抱着母亲的手臂,窃笑不已。母女连心,她清楚母亲心里在想什么,自然也不会往心里去。“不急的,不急的,小姨能生,阿舅也生了好几个,你一定也能生,只是酝酿的时间长了些。这就和酒一样,酝酿的时间越长,生出来的最聪明。就像我,你也不是成亲几年才生的?这个弟弟酝酿了二十年,一定是个天才。”

“噗嗤!”蔡珏忍俊不禁,捏捏黄月英的鼻子。“近朱者赤,你这说话的轻佻劲儿,越来越像他了。”

黄月英昂着头,骄傲地说道:“这叫夫妻相。”

蔡珏撇了撇嘴,欲言又止,想想又咽不下这口气,伸手弹了一下黄月英昂得高高的脑门。黄月英“唉哟”叫了一声,手捂脑门,委屈地撅起了嘴。前面的孙策貌似不经意的回了一下头,然后又若无其事的转了回去,不紧不慢的和黄承彦一起走着,仿佛什么也没发生。

蔡珏看得分明,脸色转霁,宠溺地摸摸黄月英的脑门。

……

孙策莅临金谷园,虽然没有刻意大张旗鼓,虎士的出现却足以引起有心人的留意。能接到蔡瑁请柬的人都是人精,得知吴王来了却不露面,自然知道其中的意味。有的奉承蔡瑁与吴王交情匪浅,有的则转弯抹角的想与吴王见一面,哪怕远远的行个礼,看一眼,递个名刺也行。

蔡瑁却不敢大意。他虽然不知道孙策为什么突然班师回建业,但孙策出行的警戒比往常严密却是事实,怎么可能让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。他竭力安抚众人,请大家稍安勿躁,他会请示吴王,在合适的时候接见大家,即使吴王政务繁忙,不能亲至,诸位的名字也可有机会传入吴王耳中。

众人正在议论时,座中一人起身,大大方方地走到蔡瑁面前。“德珪,吴王何在,我去拜见一下。”

蔡瑁一看,见是钟繇,不免有些为难。“钟君,这……”

“无妨,我自有分寸。”钟繇举手轻摇,从容不迫。

蔡瑁无奈,只得领着钟繇出门,叫来一个侍者,领钟繇去见孙策。至于孙策见还是不见,那就与他无关了。他回到堂上,面对神色各异的客人,心中明镜也似,却只能装没看到。作为荆襄系的商界领袖,他很清楚钟繇的身份,也知道钟繇很快就会得到孙策重用,他去见孙策,孙策十有八九是要给点面子的。钟繇在这个时候如此高调的表现,本身就有彰显存在的意味。

钟繇跟着侍者,来到孙策游览的花苑,当值的郭援看到,连忙上前行礼。钟繇挥手示意侍者自便,与郭援聊了几句。郭援毕恭毕敬,不敢放肆,有问必答。

孙策在假山之上,远远地看见,不禁心中暗笑。钟繇这老滑头还真是会抓机会。他本想过过两天就见钟繇的,既然在这里遇到了,自然不能撅了钟繇面子,便示意郭武去请。

黄承彦目力不足,不知是谁。孙策告诉他是钟繇来了,黄承彦便心领神会的笑了。“钟元常的书法妙绝,刚柔相济,古雅有余,蔡公甚是称许,自愧不如。”

孙策也笑了。钟繇的书法的确是好,和蔡邕相比也不逊色,但黄承彦说这话却是另有深意,暗指钟繇滴水不漏,偏偏又不失君子雅致,内外兼顾,非常人能及。聪明如蔡邕,得了面子,却失了里子。黄承彦正相反,得了里子,却失了面子。

“钟繇来建业后,黄公可曾见过?”

“没有。”黄承彦摇摇头。“我最近对接人待物越来越没兴趣了,总觉得有这空闲,不如和蒲元等人一起摆弄坩锅、铁块,这些虽然玄妙,难以把握,却比人心简单多了。”

“那倒也是,曾有人说过,这世上最复杂的两件事就是人心和宇宙,尤其是人心。能弄得懂宇宙,未必能弄得懂人心。”

“宇宙也复杂。”黄承彦忽然说道:“说起这件事,我倒想起来了,大王最近和那个严浮调见过么?”

“本来想见的,一时还没顾得上。估计还得再过几天。”

“嗯,大王若是与严浮调见面,可以问问他浮屠教义中的宇宙是怎么回事。我听了一些,觉得好像有些道理,却又与我中原迥异。”黄承彦皱起了眉。“我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,总觉得不能以小道视之。尤其是那三千世界和四天子之说,用得好,也许能助大王一臂之力,用得不好,也能乱人心。”

孙策不敢掉以轻心,黄承彦是个务实的读书人,他又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张衡的作品,算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理性学者,他这么重视佛教的宇宙观,甚至有如临大敌的感觉,自然不是信口开河。他正准备细问,钟繇已经和郭武一起走了上来,便将这件事记在心里,等一会儿再和黄承彦探讨。

钟繇走到孙策面前,躬身施礼,又和黄承彦见了礼。黄承彦对钟繇的确没什么兴趣,寒喧了几句,便拱手告辞,陪妻女去了。

钟繇抚着胡须,看着黄承彦的背影,微微一笑。“黄大匠如古刀,锋芒尽敛,却又无坚不催,让人不敢轻撄其锋。细想起来,正与大王所说藏锋笔法相符,浑厚苍劲,力不外泄。”

孙策闻言笑道:“钟君所言甚是,此所谓拙胜巧、直破曲也。”

钟繇眉头微蹙,沉吟片刻,反问道:“这么说,大王还是信奉以力胜,以直取?”

孙策从容应道:“我信奉练就千斤力,四两拨千斤。”

第2005章 帝王术

钟繇抚着乌黑浓密的胡须,沉吟良久,微微颌首。“大王之道,深得易理,厚德载物,自强不息。如竹苞松茂,本固枝荣,自然不惧八面来风。”

孙策笑笑,既不承认,也不否认。在钟繇这个老官僚面前,他需要维持一点神秘感。若是让钟繇看透了他,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做了。作为一个曾经的书法爱好者,他对钟繇这位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的书法大家并不陌生,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,他却清楚钟繇绝非一个书法大家这么简单。

这人绝对是权术高手。别看他在汝颍系的名声不如荀彧、荀攸,可他的作用却不容小觑。在荀彧、荀攸间隔一年先后离世的情况下,正是钟繇接过了汝颍系的大旗。建安二十四年,魏讽政变未遂,牵连甚广,作为魏讽的举荐人,钟繇却毫发无损,仅仅象征性的免官数月,曹丕继王位后立刻官复原职。更让人惊叹的是魏晋嬗代时,钟繇的儿子又成了司马氏的心腹。如果不是钟会最后飘了,他们父子就是三朝勋贵。

当官能当到这个程度,简直令人叹为观止。要驾驭这样的人精,手里只有刀远远不够,有必要保持一点神秘感。以诚待人是美德,但也要看待什么人。

见孙策笑而不语,钟繇有些不自然。自从在析县与孙策见过一面后,他就坐实了传闻中孙策轻佻无威仪的印象,连钟夫人都说吴王虽功业赫赫,却不盛气凌人,为人极是随和,与任何人都能谈笑风生。可是今天与孙策见面,孙策却一点也不随和,反倒多了一丝高深莫测。站在孙策面前,他不像年至耳顺之年的老人,倒像是初入仕途的少年,自恃有智,却被人一眼看了个通透,不自然的生出一些窘迫来。

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?久闻建业城外的紫金山原名钟山,与孙策的祖父同名,孙策在这里建都立国,看来这真是天意了。

“大王如今有几斤力?”